主办单位: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协会| 《 》杂志社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二维码 正文

二维码支付叫停 或为加快汉信码推进?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8日来源:东方财富网

2013年12月16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汉信码正式进入推广应用。

这次会议,是汉信码产业链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所有相关企业都出席了这次会议,重要的合作者中,除了新大陆,还有互联网巨头百度,但却没有风头最健的腾讯公司,从这个报道看,汉信码的商业化推广已经进入了快车道上,但是其影响力还不够大,很多人甚至都搞不清汉信码、QR码和二维码的关系,以及未来谁是主流,当然这种境况也和汉信码的芯片化进程还未完全落实相关。

从去年腾讯非常高调的提出大力发展二维码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开始,这个领域的火爆大戏就没断过,几个互联网巨头都迅速投入人力物力加快发展进度,之后阿里在移动支付和打车软件上也使用二维码,在支付方面和腾讯不断发生火药味十足的争斗,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二维码在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方面的应用普及得以快速推升,甚至要成为移动互联的又一个重要的入口元素了。

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已被公认的入口主要有四大类,其一是APP商店+助手,代表是百度收购的91助手;二是超级APP,如微信、微博等;三是桌面系统+搜索;四是浏览器,二维码仅仅是一个富含信息的交联工具,但是却有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巨大魅力,如此高频度的使用率,说它正成为移动互联的一个重要入口名副其实,而且这个特性,正因为移动支付的蓬勃兴起被无以复加的凸显出来。

但是半个月前,这列正轰鸣前行的高速列车被央行突然的一纸禁令给叫停了,理由是安全问题。

二维码在移动互联应用的商业化进程中上位,是市场的选择,在其它多种相对成熟的备选技术里能够脱颖而出,肯定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基础的,那么在如此高歌猛进的态势下下,被暂停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要想深刻理解这一触发的原因,首先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二维码在中国的发展史,搞清楚二维码、QR码和汉信码之间的关系后,谜底自然就揭开了。

首先我们来看一批公开的媒体报道,然后再来分析这乱象后的一二三。以下文字节选自“《汉信码的前世今生》”,作者是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汉信码发明人之一,汉信码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毅,他是AIM GIobal码制标准专家技术委员会中国专家组成员,负责并参与多项二维码技术研究项目与标准制定工作,因此他的认识比较全面,提供的信息很有参考价值。

二维码技术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问世,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成熟,包括Data Matrix、PDF417、QR码在内的一批二维码码制相继制定了ISO国际标准,并在物流、单证管理、军事、电子行业、汽车(行情 专区)、航空航天等行业形成了大规模应用,形成了一系列 标准。

进入新世纪以来,移动商务的热潮席卷全球,二维码作为一种信息容量大、应用方便的数据载体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二维码作为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上网门户和服务凭证等应用已经渐趋成熟,形成了手机主读和手机被读两种工作模式。

近两年来,以二维码为载体的移动商务开始在欧洲、美国发生爆发式的增长,用二维码作为产品、商品的第二标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消费者、最终用户通过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可以直接获得产品的附加信息,甚至支付行为。2012年,二维码作为手机上网入口的概念被广泛接受,腾讯公司、百度公司等互联网巨头开始在二维码上投入巨额资源研发和推广,二维码广告与标志随处可见,手机二维码认知逐渐成熟,二维码移动商务应用正在走出市场培育期。

几年来,我国手机二维码也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二维码营销诈骗频现,亟需加强监管;二维码业务发展粗放,需要标准化支撑;二维码碎片化应用严重,缺乏公共服务平台支撑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是二维码技术与应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二维码发展缺乏自主二维码码制技术、编码标识等系列二维码标准以及可信二维码服务等自主可信二维码技术标准服务体系支撑的体现。

实际上,早在2007年,中国自主研发的二维码----汉信码就已经诞生,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T 21049 《汉信码》国家标准(该标准已于2008年2月正式实施),标志着汉信码技术正式成为我国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的一员。

汉信码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码,具有汉字表示能力强、可加密、效率高、抗畸变、抗污损、识读快速等特点。汉信码是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二维码新码制开发与关键技术标准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汉信码与现有其他二维码相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1。知识产权免费

2. 汉字编码能力超强

3。极强抗污损、抗畸变识读能力

4。识读速度快

5。信息密度高

6。信息容量大

7。码制扩展性强

为满足用户对汉信码生成与识读方面的需求,编码中心在 协会企业的支持下,研发了能够识读汉信码的手机识读软件,并且已经在苹果公司iOS平台APP市场以及android平台的安智、安卓等各大市场正式上线,免费供用户使用;同时,生成软件也已在编码中心网站上线,可供用户生成汉信码。此外, 协会会员——北京仁聚智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意锐新创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手机软件也提供汉信码生成识读功能,从而使汉信码移动应用具备了深厚的技术基础。

目前采用手机作为数据采集装置的二维码应用发展方兴未艾,但我国大多数提供手机二维码数据采集功能或服务的软件与企业主要依赖于国外的码制(如QR码)、国外的开源软件进行应用开发,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提供深度增值服务的技术积累;同时,二维码的应用鱼龙混杂,在信息安全、管理和服务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为此,编码中心认为,汉信码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二维码,除了具有在信息容量、信息密度等方面的优势之外,还能够根据应用的不同需求,在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扩展,通过提供专用识读软件等方式,授权用户或消费者扫描加密后的汉信码,从而规避网络欺诈,安全地获得产品的附加信息。而且,汉信码也可以接入编码中心提供的产品追溯平台,从平台上获取产品的深度信息,实现产品的防伪与安全追溯功能。

除此文之外,关于二维码在国内今年的整体发展,王毅先生在不同媒体和时间上发表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及,主要内容有:

1。关于二维码应用在中国的市场推广进程和发展阶段:

二维码移动商务的应用探索于本世纪初开始起步,随着日、韩等国手机二维条码的成功应用,我国企业意锐新创、银河传媒、清华紫光等企业在2005年开始将日本、韩国的商业模式引入国内,相关工作吸引了包括中国移动等移动运营商在内的业界关注与参与,以及风险资金的投入,制定发布了最早的二维条码移动商务应用系列企业标准,并在2006年~2007年掀起了第一轮二维码移动商务应用热潮;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从2008年开始,这轮热潮渐趋沉寂。除了世界性金融危机以及用户接受度不高、移动推进力度有限等问题之外,当时手机平台的不统一、智能化程度不高、手机摄像头配置不高、厂商技术水平不高等因素,也是造成手机主读业务发展不好的主要技术因素。此外,由于当时的手机主读应用没有一个成熟的盈利模式,使得手机主读业务发展后续乏力。手机被读业务由于应用方式简便,对手机要求不高、主要依托已成熟的二维码识读设备方面等优势,在手机优惠券、手机票据等方面发展势头良好,同时,由于手机被读业务的盈利点主要在识读设备方面,有较成熟的盈利模式,因此,相关应用发展较为稳定。

之后,随着国内互联网大企业的介入,二维码在移动商务中的应用复苏,并且这一次的上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和高度。

2。问题的出现与汉信码的解决之道

随着二维码的应用的迅速普及,问题也随之出现,目前中国大多数提供手机二维码数据采集功能或服务的软件与企业主要依赖于国外的码制,主要是QR码,并进一步用相应的开源软件进行应用开发,这种使用现成的做法使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未来提供深度增值服务的技术积累;正因为此,国家才早有预见性的开发了完全属于自己知识产权的汉信码。

汉信码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二维码码制,除了具有在信息容量、信息密度等方面的优势之外,还能够根据应用的不同需求,,在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扩展,授权用户或消费者能够扫描特定的汉信码,从而获得产品的附加信息,此外,通过汉信码也可以接入编码中心提供的国家产品追溯平台,从平台上获取产品的深度信息,实现产品的防伪与安全追溯。

此外,由于汉信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是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牵头,集合中国条码技术行业、 协会和相关产业技术各方实力,通过提供汉信码生成识读工具、系列的标准化制定工作与综合(行情 专区)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借助汉信码码制核心技术创新、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创新、应用模式创新以及国际AIM乃至ISO标准的制定,最终成为中国自动识别产业在21世纪以及物联网框架下长期发展的自主创新技术平台、产业平台、应用平台和标准平台。

由此可见,在产业安全问题上,在自主知识产权的把控、延伸以及后续发展的设计上,汉信码是都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和考量的。

3。汉信码的商业化进程

据汉信码研发团队代表、编码中心副主任罗秋科介绍,汉信码技术目前已获得国内国际多家主流二维码生成软件和识读设备的支持。汉信码已应用到国家国税总局汉信码增值税发票和特种 发票、广东省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医疗卫生领域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行业。

针对大众应用,由编码中心推出的免费汉信码PC端生成软件和手机端识读软件,标志着汉信码的应用从医疗、食品追溯、单证票据管理等单一的 向大众应用共同发展的转变。

此外,在汉信码等基础技术国家标准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通过与服务提供商、运营商和行业组织的广泛合作,进一步加快名片、追溯、防伪等应用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目前《名片二维码通用技术规范》等二维码应用国家标准已立项,有望今年年底通过专家审定。

最后,编码中心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将会使汉信码、商品条码、全球商品数据平台与搜索引擎有机结合,并打造一个自动识别技术与互联网捆绑应用的数据服务平台。

4。汉信码对二维码使用中的安全问题的整体应对方法

随着二维码应用的逐步普及,各种欺诈、钓鱼网站或木马病毒开始通过二维码这个媒介威胁到用户的利益。二维码所包含的内容是否安全,如何确保扫码结果不给用户带来风险,如何监管、引导二维码的使用,确保二维码用户的安全及隐私是一个汉信码成立之初就最为重视的问题。对此编码中心的应对之策是:搭建可信的二维码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国二维码大众应用提供公共服务,逐步规范二维码技术的应用。

根据以上的所有信息,我的个人研判和结论如下:

首先,二维码是一个码制体系的统称,每个国家,出于国家安全体系管理的考虑,都应该有自己的二维码码制和体系,这个体系,中国已经具备,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它的名称是:汉信码,简言之,就是中国人自己的二维码体系。

其次,在二维码商业化推进中,一批先行企业直接照搬日本经验和QR码制,造成目前QR码制在二维码商业用用中更加普及的现状,但同时也出现很多问题,可以说,目前二维码商业应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正是因为汉信码的推广普及进度不够所造成的,详细分析如下:

1。汉信码立项和诞生的背景,首先是国家信息安全的需要,其次是信息产业发展自主产权和利益链自主把握的需要;汉信码产业链不论在码制标准的制定高度上,还是相关产业应用的安全性、业务延伸甚至市场化等各方面都已经进行了长期、细致、全面的准备,是自有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自己的二维码体系;汉信码商业应用的每一步,都充分考虑相关标准的先行制定和安全规范;

但同时另一个事实是不论研发还是推广动作都慢于市场的实际发展,这条线上的国家机构,相关企业,在应对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灵活性方面显得不足,甚至有些脱节,从汉信码很早立项并作为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历经研发和取得国际认证,目的就是要在二维码商业化浪潮涌起之后占据完全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今天的局面,实际上已经被来自日本的QR码占据了主流,虽然目前在很多重要的商业应用上还没有渗入,但任由此趋势发展,显然是违背了汉信码的开发初衷。

2。目前主导二维码充分市场化的几大企业,尤其是腾讯,是不知道汉信码的研发初衷,还是知道以后故意回避,不愿意受到某种有形无形的管控,或者是双方根本就缺乏沟通,腾讯业务的实际发展等不及汉信码的反复规范与论证;国家在这个产业上还没有来得及制定强制性规则,未料及实际发展如此迅速,给一些企业留出很大的投机空间;从腾讯微POS机的研发和使用思路上看,腾讯很可能是主动回避使用汉信码的,汉信码的设计本身就充分考虑了很多延伸性安全管理上的问题,可以做到安全无毗漏,可溯源追查;腾讯微POS机如果做成,整个O2O系统形成闭环,二维码用日本的QR码,在支付这一块和传统的金融体系发生关联,对腾讯来说,他只考虑到自己体系的便利和独立性,却不想QR码搭建的二维码支付,对整体金融体系会不会带来各种性质的安全隐患。

3。汉信码商业化的脚步在加快,尤其在那些安全性,惟一性,权威性要求很高的方面,比如税控,彩票,溯源,还有支付,或许汉信码产业链上的机构和企业认为只要抓住这几个方面埋头去做就可以了,其他的QR码爱怎么发展折腾随它,却不想QR码在中国实际上已经快成为移动互联的入口标准码制了,不管是主读还是被读模式,发展到今天它要拿下移动支付这一块非常重要的,安全性要求极高的一块阵地,该怎么办?!

1994年,日本DensoWave公司研制出了QR码,拥有QR码专利的DensoWave曾宣称不收取专利费,并且QR码是完全开源的,各国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软件和机具制造;但国外企业在产品推广期放开免费使用,一旦形成规模后随即收取高额费用几乎已成为惯例,成为一个常见的商业模式,这不得不有所提防。目前中国国内使用QR码已经如此普及,等发展到某个规模和阶段,或者再深度发展,和你的银行(行情专区)体系多处绑定了以后,和你各个方面都全面联系了以后,专利费是不是也要提上议事日程呢?美国的DM码,在诺基亚大面积使用了以后,就要了2个多亿的专利费,那可是没什么客气的。

因此二维码的安全问题实际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在具体使用中对使用者而言的,另一个就是国家信息安全意义上的,后者比前者的重要性更大,因为条码技术用于信息采集,信息安全在任何国家都是大事,正因为此,一个国家是肯定要做自己的二维码标准的,所以大面积推广汉信码势在必行,因为我们已经有了自己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方案体系,为什么还要去用别人控制,受制于人家的专利,延伸发展到中后期利益损失不可估量的技术呢?这个无论如何都解释不通的!

4。也正因为此,汉信码在安全问题上的预见和准备是极其充分的,甚至可以说汉信码产生的原因本身就是安全上的考虑和要求,并且把标准化制定的工作贯穿始终,可是这些工作的落实相比市场发展大大落后,今天二维码的应用中,QR码成为绝对主流的现状,是否可以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和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如新大陆(行情股吧 买卖点)长期埋头自研,缺乏与市场的沟通,没有做好汉信码基础的普及和市场培育工作呢;造成这个局面到底是何原因,可能比较复杂,但事实就是二维码应用发展的过于迅速与汉信码商业化产业化进程不够匹配,按照新大陆的公报,汉信码芯片今年能够面世,但是市面上,以二维码为主要支付手段的应用已经却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了了,腾讯们或许是等不了汉信码研发体系的进度,或许就是要自成一派,只是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二维码体系和标准,也发展出了几近成熟的产业链,商业化进程正箭在弦上,税控发票,彩票机具,溯源等等,而所有这些必须安全,必须统一标准的业务,都是在汉信码的产业链上展开的,应该是绝不允许有哪家企业自成一体,独立于汉信码体系之外,所以支付业务想绕道自行,那么因此接到一纸禁令,看来也是必然的。

5。从国家早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发自己的二维码体系来看,限制二维码的商业应用是不可能的,此次在支付上的叫停,就是一个二维码发展规范化的具体表现,是二维码,确切的说,是汉信码整体技术方案即将大踏步走上市场化运作征程的开锣之举,中国已经有了完整、安全、自成体系的二维码技术,而且投入巨大,它的落地实施是必然的。

早在2012年10月新大陆公司就与编码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内容主要集中在汉信码解码芯片研发及其产业化推广方面。根据协议,目前新大陆汉信码解码芯片的研发已经进入到最后阶段,有望在2014年完成流片投入应用。

可见,汉信码的大规模市场化应用,应该会和汉信码芯片产业化能力的落实同步。

当下,二维码产业的声势已经被腾讯主导的QR码主读模式大大的占据了风头,腾讯这头披着小企鹅可爱外衣的狼,抢占市场的欲望如此之强,相比之下,国家队的步子,就显得慢了,虽然腾讯这件事情上做的过了火,也失算不少,但是这种精神和商业发展速度着实可嘉,互联网龙头的风范,倒是货真价实。

令人不解的是,腾讯在二维码上下了这么大的功夫,为什么在基础问题上犯错,从声势浩大的要推微POS,到电视媒体上突然否认做这件事,小马哥是不知道二维码的国家标准和相应体系早已建立还是刻意挑战呢,当然隔行如隔山,腾讯应该是对二维码码制体系的整体复杂性和在国家安全性上的高度估计不足,;从一篇报道汉信码新闻发布会的文章中,国家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王毅谈及腾讯的口气看,他说:“我们不排除和任何一方合作”,不知此话的意思是不是大门朝腾讯开着,无所谓腾讯现在登门不登门,因为早晚要登门。

当下,从对二维码整体发展的把握上,国内互联网的三巨头里,百度和汉信码主动积极合作,看样子汉信码在一些特定行业中应该会强制推行,例如支付这么大的产业,不论是中小额度的移动支付还是更大规模的线下支付,都极有可能选择二维码技术,如是,那必定是汉信码的应用市场,绝不可能让QR码、DM码或是别的什么二维码技术染指,其他支付技术,如RFID 和NFC,在知识产权的把握度上,也远不如汉信码强,所以顶层设计上,必须要考虑国家队的意志,它是从整体安全考虑为出发点的,其立意肯定比一家个体的企业要高,不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具体到二维码的多种使用安全上,国家必定要兼顾各方利益和总体的安全大计,尤其在二维码已经被市场选择认定成为主流应用,处于产业爆发前夜的关口上。二维码支付叫停或为加快汉信码推进?

延伸阅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条码与信息系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 》、《条码与信息系统》,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或《条码与信息系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自动识别网、《 》、《条码与信息系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将内容传真至010-84295675,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baybet雷竞技
baybet雷竞技 王毅 研究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兼二维码研究室主任,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 1/...
物品身份及其编码的本质
张成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管理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全...
推进我国二维码标准化应...
王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二维码研究室主任,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委会(ISO/IEC JTC1/S...
AVEVA剑维软件: 信息和智...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杂志专区 更多>>

《2023第4期》

《2023第5期》

Baidu
map